旅行者1号和2号在飞行过程中会不会和太空中的某小行星相撞呢
非常有可能。随着距离的增长,渐渐地,NASA开始失去对旅行者号的联系了,漫长的星际旅行,遇到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能大概计算出,如果一切顺利,大约4.3万年后,旅行者1号可以抵达比邻星系,但是,根本无法预测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也许会被小行星撞碎,也许会被流浪行星捕获,或者砸在一个莫名其妙名字都不知道的彗星上宇宙漂泊,甚至有可能搭乘一个径直通往太阳系的流浪小行星重新返回地球
如何确定“杀手”小行星是否会与地球相撞
进入大气层的天体(小行星)引力小于地球引力,而且有足够近的距离能让地球捕获。还有一种情况是相反,行星捕获地球。那当然不能叫小行星,因为它要比地球大(也不一定大,但引力要大于地球。比如密度非常大的中子星)。
当人们在Google News中简单搜索“小行星”,会出现大量的相关新闻。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警告说,直径2英里宽的‘杀手’小行星正飞向地球,”或“ ...潜在的撞击日期是2022年”或“小行星撞击引发的海啸...可能会摧毁美国海岸。” 以及“ ...怪物岩石以17000英里/小时的速度向地球飞奔。”
而这些只是上周发布的一些故事。 如果您读过这些令人震惊的头条新闻,通常会发现有关小行星的绝大部分准确信息,这些信息肯定显示小行星不会在短期内撞击地球。误导性的标题和故事利用了科学家用来谈论太空天体的单词以及其中某些单词在日常语言中的含义。
例如,短语“近地天体”(NEO)和“潜在危险小行星”(PHA)是天文学术语,用于对具有非常特定定义的天体进行分类。如果一颗小行星距离地球460万英里以内并且具有一定的亮度,则它将被列为PHA。这实际上只是天文学家创建大量值得关注的天体目录的方式。在给小行星命名之前,不会对它进行任何其他评估来确定它的“潜在危险性”。
NEO属于更广泛的类别。这是对其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并因此有可能产生撞击危险的小行星、彗星以及大型流星体的总称。
一些新闻媒体已经开始对小行星2006 SF6的到来发出警报,小行星2006 SF6即将在11月21日近距离飞掠地球。这肯定听起来像是危险的岩石,从某些头条新闻中可以看到,外媒CNET记者查看了欧洲航天局(ESA)的风险天体页面。ESA维护一个“所有已检测到非零碰撞概率的天体”的列表。
当记者单击以获取完整的风险列表并在页面中搜索2006SF6及其目录号481394时,什么都没有出现。其似乎并没有被列入991个威胁最大的太空天体的清单。 接下来,记者继续查看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近地研究中心维护的有关小行星的公共数据库。他随后获取了有关2006 SF6的更多信息。NASA估计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在919至2690英尺(280至820米)之间。
如果撞击这种摩天大楼大小的太空岩石可能会对地球造成某些实际损害。但2006 SF6距离地球最近时约为11.23个地月距离,大约相当于270万英里(430万公里)。因此其几乎对地球不会构成任何威胁。 然而一些主要威胁可能来自没有在清单中被列出的天体。
例如在2013年,一颗小天体坠落俄罗斯上空并爆炸,导致当地大约有1200人受伤。太空岩石在爆炸之前从未被观察到。
天文学家使用的技术已经改进到每天都会发现新近地天体的程度。这包括实际上距离地球很近的一些天体,不过其中一些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如果它们确实撞击地球,它们可能大部分会在大气中燃烧。
两颗行星互相吸引碰撞会怎么样
要看这两颗小行星的质量差,以及相对运动速度。 如果两颗小行星质量都不大,都是像两块大石头或小山包,且相向而来(或成一定的角度相向运动),其碰撞结果是二者都粉身碎骨。
如果二者都向同一方向运动,且速度相差不多,就是一个以缓慢的速度接近另一个,相撞后可能后一个把前一个撞一下,然后前一个加速离开,后一下速度降低,然后二者距离越来越远。
因为质量太小,引力太弱,合二为一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其中之一质量远远大于另一个,而另一个质量小,像个小山包,或大石块,不管怎么撞,小的都会把大的撞出一个大坑,小的会被撞碎,二者的一部分碎片飞出去,成为流星体,四处游荡。
剩下的与质量较大的合并。
两颗行星没有因为万有引力而相撞,说明它们最开始的初速度和所受引力方向不一致,这里的“初速度”可以是受其他天体的引力所致,也可以是与别的天体相撞,总之是一开始就有的。
而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改变了它们的运动方向,由之前是直线运动变成了曲线运动,曲线运动会产生一个与运动方向垂直的离心力,离心力与万有引力相互拉扯,所以它们又以二者中心联线上的某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最终离心力与万有引力相等,最后变成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因引力作用而撞在一起。
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减慢是真的吗
地球自旋速度如果是自身原因变慢的!有个观点值得探讨下!是不是太阳系原来最靠近太阳不是水星而是还有很多大型气态行星几十亿年的长河里大量行星被太阳吞食!我们太阳系的行星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不断靠近主恒星!而太阳日冕物质喷射又会在太阳日光层位置重新形成物质!周而复始完美的恒星级新陈代谢机制!
先说答案:地球自转减慢是真的,并且每一个世纪一天会变长1.4毫秒,月球也在以每年3.8公分的距离远离地球!这一切都没有问题!下面分析这是咋回事,并且对我们有啥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亘古不变的。例如:从北极或南极圈以外的任何地方,每24小时我们都会看到一次日出和日落。这个从来没有间断过!当然,地球上每天还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地球绕轴自转,并绕太阳公转。在这一切自然现象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是这样,并且一直会持续下去!那么地球转的好好的为什么会变慢呢?
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陀螺,让它在一个完全无摩擦的环境中旋转,会怎么样?根据牛顿定理,惯性会让陀螺一直旋转!或者说角动量守恒,都会保持陀螺无限的旋转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宇宙中的天体、星系一直都保持着旋转的状态,有伙伴还会问?那么星系初始旋转的动力哪里来的?是引力让了星云和一切天体获得了初始的旋转动量。
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有了昼夜之分。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但是从其自转的趋势上来看,地球自转时间一直处于变慢的过程中。
地球自转时间变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拖曳效应造成的(另外也有太阳引力的部分原因)。 在地球刚形成的时期,一天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是由于那个时候的地球不断的遭受彗星和小行星等天体的撞击,所以有的时候速度会加快,有的时候速度会变慢,原因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角度不同。
但随着地球质量的增大,这些天体对地球自转作用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小了。然而后来由于地球又遭受过一次行星级别的巨大天体的撞击,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造成了地轴的倾斜现象,这次撞击也被认为是月球起源的一种可能。
在地球刚形成不久时,就有一颗像火星大小的星球,以倾斜的角度撞击了地球的部分区域,但两者并没有正面相撞,这次撞击也造成了地球质量的增加,同时也有大部分碎块飞溅到了太空中,聚集了地球上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行星环,由于这些物质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最大的一团物质形成了原始的月球,后来月球不断的吸引行星环中的物质,渐渐地将地球的行星环清理干净,所以地球也就没有了行星环,而是变成了地球唯一的卫星——抬头可见的月球。
在地球刚遭遇撞击的时候,地球上一天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在月球形成以及之后围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它的引力始终在对地球施加着影响,这是由于月球质量已经很大,大约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而且围绕地球运行的时间较慢(如今的时间是27.32天),所以它实际上一直在拖曳着地球的自转势能,使得地球越转越慢。
如今地球的自转速度已经慢到了每天24小时(实际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 如今月球早已经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锁定,那么两者在运行的过程中,其运行趋势也将会趋向于两者互相潮汐锁定,也就是说将来有一天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和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将是相同的,即地球上的一天等于一个月。又由于如今月球有远离地球的趋势,每年约远离3.8厘米,所以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时间也在变长,有科学家通过地月运行模拟计算发现,当两者达到互相潮汐锁定的均衡态势时候,地球上的一个月和一天的时间都将是如今时间的41天(地球日)左右,接近1000个小时。
答:是真的!但是这种变化非常微小。
目前,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m分4.1秒。
科学家从古生物化石上的信息发现,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1小时;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一天比现在短3小时。
现在,科学家已经用精密的仪器,证实了地球自传速度在减慢的事实,目前的减慢速度是每一个世纪后自转周期增加千分之一~千分之二秒。
相当于每过2.5亿年,自转速度减慢1小时。
至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是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其他还有地质变化、季风流动、冰川活动等等,都会造成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月球对地球海水有吸引作用,使得向着月球的一面海平面上升,形成周期性涨落潮。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是月球公转速度的29.5倍,所以地球的自转必定和海水产生摩擦力,犹如刹车一样,使得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